一、前一日沐浴齋戒:感念親情,存想音容

沐浴齋戒就是要做到身凈(沐?。?、心凈(齋戒),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與先人的靈魂溝通。齋戒并不一定要靜坐。白日,只要行、住、坐、臥時,皆不妄動,口不出惡言穢語,即可。若夜間無事,則不論是行住坐臥,皆可存想亡先人前音容笑貌(亦可對照片存想),感念先人對我們的撫育之恩。

二、木主/牌位

祭祀時,先人靈魂不可無依托。若有牌位最佳;若無,亦可在遺像前供奉。若無遺像,則可臨時在一紙條上寫上“某某之靈位”。

 三、親自置辦祭品

祭品不必復雜,但要凝聚誠意孝心。作為人子,最具孝心的祭品是先人生前最愛吃的菜肴。供奉祭品時,要小心謹慎。供奉畢,要在牌位前恭候片刻,要想象先人正在享用祭品,不可立即離開。若斟酒時,也當如此。

  四、跪拜:親恩罔極

對待亡親,按照中國人最高的禮敬方式來禮敬,天經地義。所以,在亡親墓前,應該跪拜,不可草草鞠躬了事。

 五、墓前對話:墓前閑話,事亡如存

若于墓前祭掃,應該秉著“事亡如事存”的精神與先人交流,不妨在墓前介紹自身家庭現狀、計劃,因為這些是先人在世時必然想知道的事情。

六、分享祭品分福

祭品在祭祀完畢要撤去,帶回家中享用。不可扔在墓地,也不可撤回家后扔掉。因為我們把祭品擺放在墓前時,亡親的靈魂已經享受后(只聞香味),這些祭品就成為“?!?。如果扔掉(不論是墓地,還是家中),就是嫌棄亡親所賜之“?!?。如兄弟眾多,則應眾人分享,不可獨享,也不可推脫不要。

其他,從俗可也。

代祭祀祖先的禮儀

考慮到祭祀始祖、先祖和父親,都具有同樣的祭祀性質和大體相同的禮儀程序,所以,我們把《朱子家禮·祭禮》中的祭祀一并歸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的范疇,給出一個相對簡約的單一禮儀程序,以適應現代社會可能沒有太多時間來分別地和頻繁地舉行祭祀活動的現狀。此外,《朱子家禮·祭禮》已經對《儀禮郊特牲饋食禮》作了簡化的工作。比如,不再有“立尸”以讓某一活人代表逝者接受祭祀的程序。本書將延續《朱子家禮·祭禮》的簡化,并進一步強調祭祀禮儀的精神性方面,大福減少古代祭禮中對各種禮器和祭物的要求。

按照傳統,農歷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節,第一百零八天是清明節?!稓v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從寒食節到清明節是一個從冬天到春天的轉換。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傳統上,古代通常在寒食節祭祖和掃墓。但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靠得很近,所以,社會風俗上就逐步變成清明節祭祖掃墓了。鑒于可以確定一個統一的時間祭祖,所以,古代禮儀中涉及通過占卜來確定祭祀祖先時間的禮儀均可以省約。

1、前一日齋戒

祭祀之前一天,祭祀者必須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以示虔誠莊敬。古禮要求齋戒時,男女不可同寢?!吨熳蛹叶Y》說:“主人帥眾丈夫致齋於外。主婦帥眾婦女致齋於內”。這樣的禮規可能很難實行?,F代家庭沒有充分的居住條件,不太可能在祭祀前一日齋戒時讓男人到家外去睡。但若是為了表示虔誠莊敬,夫妻可以在齋戒那天晚上自覺停止發生性關系。

2、前一日治祭

由于現代社會不可能為每個家庭建祠堂或祖廟,所以,祭祀祖先的場所不象古代那樣在祠堂舉行,而是只在祖先的墓地舉行。所以,《朱子家禮·祭禮》中的“墓祭”程序是本書參考的主要依據。祭祀祖先的前一日,要準備好所需的祭祀禮物。

本書有意強調祭祀禮儀向更為精神化的方向傳承,所以,現代社會祭祀祖先的禮儀中應當精簡祭祀禮物,或者采取更為精神化的禮敬方式。祭祀在傳統上是為祖先“追養繼孝”,所以,古代傳統的祭祀程序往往需要“省牲滌器具饌”(《朱子家禮》),需要準備祭祀用的犧牲、酒和禮器等相關物品。

現代祭禮則可以準備紙錢,香燭、鮮花和酒即可。燒紙錢旨在表達后人承擔著對祖先“追養繼孝”的精神道德義務,希望逝者能夠在另一個世界有相對寬裕的供給資源。 香燭是傳統上認為青煙繚繞上天而有人神溝通作用的東西。鮮花是現代才興起的表達敬意的方式。敬酒則是延續傳統的禮儀,而且,在祭祀程序中有通過三獻來表達祭祀者序列之充分敬意的作用。

3、厥明灑掃

第二天早上,祭祀者著嚴肅服裝,前往墓所。拜。要恭敬地在墳墓區域內外行走。環繞墓碑哀省三周(無可環繞行走者,從略)。其有草棘,即除之;有灰塵,即去之,以保持干凈整潔。這是掃墓的程序。掃墓旨在表明逝者墓地是一個有后人料理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棄之荒野而不顧的地方。這是孝心和善意的表現方式。灑掃畢,復位再拜。

4、陳祭

古禮的陳饌是指把新的清潔的席子陳於墓前,上面擺設祭祀用的犧牲、水果和酒等饌,亦即是把用于祭祀奉獻的禮物陳放在墓前?,F代祭祀中,可以把鮮花放在墓碑旁,把紙錢和酒放在墓前臺階上。是為“陳祭”。

5、參神

即參拜逝者神靈。主人以下按照順序站立。立定,再拜。參拜行深鞠躬禮。本書在祭祀祖先禮儀中不提倡伏地叩首,除非祭天。

6、降神

由于參神只是表達參拜祖先的禮義,只具有給祖先打招呼的意義。但其后的祭祀程序在“追養繼孝”的禮義下,要進行旨在讓祖先神靈到墓地來享用祭物的禮儀,所以,這需要一個降神、奉獻和辭神的禮儀流程。

降神就是通過一種儀式,把祖先的神靈從天上請降到墓地來享用祭品。其禮儀要求是,主人點燃香燭插于墓前香爐或地上。執事者一人開酒,或注酒于酒杯中。主祭者受酒杯,奉之,告曰:“恭請某某祖先蒞臨受祭”。撒酒于地。再拜復位。

這個程序中,點燃香燭是遵循傳統上認為香燭的清煙繚繞上天,可以傳達降神者的請神意愿,并以燭光明示地點。古禮通常由商祝來降神。他們被傳統認為是有特殊通神能力的人,所以一直被保留在古禮中承擔這類禮儀角色。但祭祀禮儀的經常性,使人們未必每祭必請商祝到場。按照《易傳》關于“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的生死教理,及其朱子關于“祭祀有感格之理”,亦即“祖考之精神魂魄雖已散,而子孫之精神魂魄自有些小相屬 。

故祭祀之禮盡其誠敬,便可以致得祖考之魂魄”(《朱子語類卷第三·鬼神》),祖先的后代與血緣祖先之間存在“同氣聯枝”的魂魄感通基礎,所以,祭祀禮儀中,由祖先后代的主祭者來降神,應當是合符儒教義理的。當然,禮儀形式上,要求執笏板以降神的禮規只是一種古代告諭示意的方式,并無特別禮義。所以,在現代祭祀禮儀中,可略去,直接口說即可。

7、初獻

由主祭者向祖先神靈敬酒。祭祀古禮中的三獻,通常要獻饌,亦即奉獻供祖先享用的肉食等禮物。前文指出,現代祭祀禮儀更加重視精神性方面,禮儀程序能夠表達祭祀者有“追養繼孝”的心意即可,并非將其看著是一個物理學意義上食物形態變化的消費過程,沒有也不需要有祭祀程序之后盤子里的食物就被祖先吃掉而空盤的預期。

所以,獻禮用酒和燒紙錢即可。初獻使祖先獲得敬酒和紙錢,以示孝敬。請祖先吃一頓飯的意思,那可以在家里去舉行。

初獻禮儀程序如下:主祭者詣祖先墓前。執事者西向斟酒於杯。主人奉之,奠於墓前故處。主人辭云:“某親某官府君之墓,氣序流易,雨露既濡,瞻掃封塋,不勝感慕……敢以醴酒,祗薦嵗事,以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祇食尚饗?!毖援吶?。酹酒于地。燒紙錢。退,復位。有兄弟在場者,可重復上儀祭獻,但不讀辭。

8、亞獻

由主婦來舉行第二次獻禮,如初獻儀,不讀辭。

9、終獻

由子弟或親賓舉行第三次獻禮。如亞獻儀。

10、辭神

三獻之后,即完成讓祖先享用祭祀,而表明祭祀者“追養繼孝”之心,故可辭別祖先神靈。祭祀者依次詣祖先墓前站立,三拜即退。

11、撤祭

撤除剛才擺放在祖先墓前的酒具。但不撤鮮花或其他旨在裝飾墓所的物品。此時,即已完成對祖先“追養繼孝”的祭祀。但祖先葬于地下,按照《朱子家禮·祭禮》的程序,此時還要祭祀后土神,以對后土神容葬祖先表達感謝。

12、遂祭后土

于墓所西向置酒瓶酒杯而陳饌。降神,參神,三獻如儀,但辭云:“某官姓名,敢昭告於后土氏之神,某恭修嵗事於某親某官府君之墓,惟時保佑,實頼神休,敢以酒饌,敬伸奠獻,尚饗?!?辭神,撤器而退。

此外,現代人祭祀祖先亦可在家里以酒席前先讓祖先享用的方式表達“追養繼孝”之心。禮儀:置酒席于飯廳,設碗筷于席上。注酒于杯,盛飯于碗。主人曰:“恭請某某祖先用餐”。數分鐘后,即曰寬座,撒酒于地。撤祖先用碗筷。然后,家人坐席吃飯菜如常。

此禮旨在表明當你吃飯的時候,仍然沒有忘記侍奉自己逝去的祖先,以明“追養繼孝”之心。

優墓在線整理)